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的先锋,尤其在推动雷电(Thunderbolt)标准方面更是功不可没。作为雷电技术的有力推动者,苹果不仅在其产品中广泛应用这一高速传输标准,还不断推动其发展和普及。
在苹果的产品线中,雷电4接口已经成为了高端设备的标配。无论是笔记本还是主机,雷电4接口都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扩展能力。下面将详细盘点苹果旗下搭载雷电4接口的各类产品,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优势。
产品介绍笔记本电脑MacBook Pro 14 M3 Pro/M3 Max苹果的MacBook Pro 14英寸搭载了强大的M3 Pro和M3 Max芯片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M3 Pro芯片配备了最高12核中央处理器和18核图形处理器,而M3 Max芯片则拥有16核中央处理器和40核图形处理器。无论是视频编辑、图形设计还是高性能计算,这款笔记本都能轻松应对。此外,M3 Max芯片还支持高达128GB的统一内存和8TB的存储空间,确保用户在处理大型项目时依然流畅自如。
在接口方面,MacBook Pro 14英寸款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端口,支持充电、DisplayPort和雷电3(速率最高可达40Gb/s)。此外,它还配备了HDMI端口、SDXC卡插槽和3.5毫米耳机插孔,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连接需求。无论是连接外接显示器、传输数据还是充电,这款笔记本都能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。
MacBook Pro 16 M3 Pro/M3 Max苹果的MacBook Pro 16英寸款搭载了强大的M3 Pro和M3 Max芯片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M3 Pro芯片配备了12核中央处理器和18核图形处理器,而M3 Max芯片则拥有16核中央处理器和40核图形处理器。无论是视频编辑、图形设计还是高性能计算,这款笔记本都能轻松应对。此外,M3 Max芯片还支持高达128GB的统一内存和8TB的存储空间,确保用户在处理大型项目时依然流畅自如。
在接口方面,MacBook Pro 16英寸款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端口,支持充电、DisplayPort和雷电3(速率最高可达40Gb/s)。此外,它还配备了HDMI端口、SDXC卡插槽和3.5毫米耳机插孔,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连接需求。无论是连接外接显示器、传输数据还是充电,这款笔记本都能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。
MacBook Pro 14 M2 Pro/M2 Max苹果MacBook Pro 14英寸配备了M2 Pro和M2 Max芯片。M2 Pro款式拥有10核或12核中央处理器和16核或19核图形处理器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它配备了16GB统一内存,支持高达32GB的扩展。M2 Pro款式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充电、DisplayPort和高达40Gb/s的数据传输速率。
M2 Max款则进一步提升了性能,拥有12核中央处理器和高达38核图形处理器,适合需要极高图形处理能力的专业用户。M2 Max款式同样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多达四台外接显示器的连接。无论是M2 Pro还是M2 Max款,MacBook Pro 14英寸都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扩展能力,适合各种专业需求。
MacBook Pro 16 M2 Pro/M2 Max苹果MacBook Pro 16英寸搭载了M2 Pro和M2 Max芯片。M2 Pro款式拥有12核中央处理器和19核图形处理器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它配备了16GB统一内存,支持高达32GB的扩展。M2 Pro款式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充电、DisplayPort和高达40Gb/s的数据传输速率。
M2 Max款则进一步提升了性能,拥有12核中央处理器和高达38核图形处理器,适合需要极高图形处理能力的专业用户。M2 Max款式同样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多达四台外接显示器的连接。无论是M2 Pro还是M2 Max款,MacBook Pro 16英寸都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扩展能力,适合各种专业需求。
MacBook Pro 14 M1 Pro/M1 Max苹果MacBook Pro 14英寸2021款配备了M1 Pro和M1 Max两款芯片,均在性能和能效方面表现出色。M1 Pro芯片拥有最多10个中央处理器核心和16个图形处理器核心,适合处理高性能任务,如视频编辑和编程。此外,M1 Pro还支持高达32GB的统一内存和200GB/s的内存带宽,确保多任务处理的流畅性。这款机型配备了三个雷电4接口,提供了充足的扩展性。
M1 Max芯片则在M1 Pro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,拥有最多32个图形处理器核心和400GB/s的内存带宽。这使得M1 Max在处理图形密集型任务时表现尤为出色,如3D渲染和大型游戏开发。两款芯片均支持ProRes视频编解码加速,适合专业视频制作。同样,M1 Max款也配备了三个雷电4接口,确保了高效的数据传输和设备连接。
MacBook Pro 16 M1 Pro/M1 Max苹果MacBook Pro 16英寸2021款搭载了强大的M1 Pro和M1 Max芯片。M1 Pro芯片拥有10核中央处理器和16核图形处理器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M1 Pro款式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充电、DisplayPort和高达40Gb/s的数据传输速率。
而M1 Max款则进一步提升了性能,拥有10核中央处理器和高达32核图形处理器,适合需要极高图形处理能力的专业用户。M1 Max款式同样配备了三个雷电4(USB-C)接口,支持多达三台6K显示器和一台4K显示器的连接。无论是M1 Pro还是M1 Max款,MacBook Pro 16英寸都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和扩展能力,适合各种专业需求。
主机Mac Pro M2Ultra苹果最新推出的Mac Pro M2 Ultra搭载了强大的M2 Ultra芯片,这款芯片由两块M2 Max芯片通过UltraFusion技术连接而成,性能翻倍。M2 Ultra芯片拥有24核中央处理器和最高76核图形处理器,支持高达192GB的统一内存,内存带宽高达800GB/s。它能够轻松处理多条8K ProRes视频流,并且配备了32核神经网络引擎,运算速度极快。
此外,Mac Pro M2 Ultra还配备了多个雷电接口,提供了极高的扩展性。它拥有8个雷电4接口,支持外接多达6台Pro Display XDR显示屏,能够驱动超过1亿像素。这使得Mac Pro M2 Ultra成为专业用户处理复杂任务和多显示器工作流的理想选择。
Mac Studio M2 Max/M2 UltraMac Studio M2 Max款搭载了12核中央处理器和最高38核图形处理器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它支持最高96GB的统一内存和400GB/s的内存带宽,适合从录制原创音乐到制作专业混音等各种创意工作。此外,M2 Max款还配备了丰富的端口,包括4个雷电4端口和两个USB-C端口,支持同时连接最多五台显示器。
Mac Studio M2 Ultra款则将性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。它搭载了24核中央处理器和最高76核图形处理器,内存带宽翻倍至800GB/s,支持最高192GB内存。此外,M2 Ultra款还配备了丰富的端口,包括6个雷电4端口,支持同时连接最多八台显示器。M2 Ultra款还配备了更强大的媒体处理引擎,支持同时播放多达22条8K ProRes视频流,适合处理复杂的三维渲染和视频剪辑等高强度工作流。这使得它成为专业用户的理想选择。
Mac mini M2/M2 ProMac mini M2款搭载了8核中央处理器和10核图形处理器,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效率。它支持最高24GB的统一内存和100GB/s的内存带宽,适合日常任务和轻度视频编辑等工作。此外,M2款还配备了两个雷电4端口,支持同时连接最多两台显示器。
Mac mini M2 Pro款则首次为Mac mini带来了专业级性能。它搭载了最高12核中央处理器和19核图形处理器,内存带宽翻倍至200GB/s,支持最高32GB内存。M2 Pro款还配备了4个雷电4端口,支持同时连接最多三台显示器,并且支持连接一台8K显示器。这使得它在处理高强度工作流时表现出色,适合专业用户使用。
数据线Apple苹果雷电4 Pro数据线苹果雷电 4 Pro 连接线均采用相同的编织工艺,将纤维丝拧成一股后再进行排列编织,编织密度更大,这种工艺下卷起时不易缠结、不易起毛刺,延长线材的使用寿命、增加质感。端子头壳体长度是普通USB-C线缆的两倍,并且外壳上带有雷电协议经典的闪电标识。苹果雷电4 Pro数据线提供1m、1.8m和3m共三种选择,其中1m为被动线,1.8m和3m则为主动线。
性能方面,支持雷电 3、雷电 4 和 USB 4 数据传输 (速率最高可达 40Gb/s),USB 3 数据传输 (速率最高可达 10Gb/s),DisplayPort 视频输出 (HBR3) 以及最高可达 100 瓦的充电能力。传输速度对于以混合数据文件来说也可极速传输;视频传输方面,拥有更好的视频拓展能力。
充电头网总结通过以上对苹果雷电4高速产品的详细盘点,可以看到苹果在推动雷电标准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无论是MacBook Pro系列、Mac Pro、Mac Studio还是Mac mini,苹果都在其高端产品中广泛应用了雷电4接口,提供了卓越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扩展能力。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工作效率,也为专业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雷电4接口的高带宽和多功能性,使得它成为了现代计算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无论是专业创意工作者、游戏玩家还是普通用户,苹果的雷电4高速产品都能提供卓越的性能和无与伦比的使用体验。
leyu·乐鱼(中国)体育官方网站!声明:本文转载自“最高人民法院”微信公众号,在此致谢!